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开放,云展览、云直播服务大幅增加,博物馆与AR、VR等技术融合加快,博物馆与公众“对话”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多样、生动有趣。
业内人士表示,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,为观众走近文物架起了一座桥梁。观众可通过互动式与沉浸式体验,在生动的数字展品中开启“漫游”之旅,直观深入地感知文物背后的历史与内涵。
首都博物馆“万年永宝——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”依靠华为河图平台,引入AR技术:观众拿起手机对准跪射俑,稍等片刻,这件展品就会“飞”出展柜,“跃”上手机屏幕,展示它从出土时的残片到被修复完好的过程。
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“丽人行——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”汇集了32家博物馆的1000余幅古代女性图像,打通观众调研、线上互动等环节,涵盖100余个女性主题展览、220余件相关文创产品,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内容。
湖南省博物馆网上展厅的《闲来弄风雅——宋朝人慢生活镜像》专题,运用AR、VR、三维影像制作、多媒体信息技术等,制作了360度全景线上虚拟展厅,通过“晴窗抚琴”“挥毫作书”“品茶论道”等场景,带领网友体验了宋朝文人雅士的“慢生活”……
一大批线上展览的走红足可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,博物馆的线上传播已构成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云展览、云教育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,带动博物馆走进更多人的生活。据统计,去年防疫期间各地博物馆推出2000余个线上展览,吸引超50亿人次浏览,为观众提供了线上观展便利。
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,数字技术的出现增强了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能力,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是一种补充手段。相较于传统博物馆,数字博物馆具有感官的交互性、丰富的传播手段、拓展传播渠道、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优势。但实体博物馆并不会因此被取代,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离不开实体博物馆。传统的博物馆传播仅局限于在文化展示的空间当中,获得有限的信息,而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当中,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延展,并将信息内容与人们身体的感知相融合。虚拟现实技术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,多元的呈现方式,让“沉睡”的文物“活”起来,更加立体,丰富了人们的体验感。
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,以业务需求为核心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,逐步实现智慧服务、智慧保护、智慧管理。
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、庞大的工程,应该根据博物馆特色和应用需求进行系统规划和定制开发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搭建一个涵盖服务、保护、管理等功能的智能生态系统。
中宣部、国家发改委、教育部、科技部等部门日前发布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优化传播服务,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,加强与融媒体、数字文化企业合作,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,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、云教育,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。
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,是连接过去、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。博物馆做好数字化建设,用好用足技术优势,更好地满足公众文化需求,就会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空间,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将因此焕发新光彩,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。